把长三角地区法院打造成诉讼服务新高地|第十二届长三角地区法院司法协作工作会议在安徽召开
今天上午,第十二届长三角地区法院司法协作工作会议在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召开。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高憬宏出席会议并讲话;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委政法委书记姚玉舟致辞;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刘晓云、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董开军、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茅仲华分别围绕推进长三角地区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作主题发言。
高憬宏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和周强院长对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始终强调要积极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法院共商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是贯彻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精神的具体举措,对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憬宏指出,2019年,长三角地区法院通过加强跨域立案业务协作,在全国率先实现跨域立案;今年又携手应对疫情,共同为当事人提供“不见面”、全天候、无线畅通的诉讼服务;不断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高憬宏强调,长三角地区法院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力争把长三角地区法院打造成诉讼服务新高地。要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司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职能作用。要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增强长三角地区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能力,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三省一市高院在会上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法院一站式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司法协作框架协议》。
安徽高院院长董开军与下一届承办法院浙江高院院长李占国交接仪式。
充电时刻
李院长主题发言详细版👇
“今天,我们齐聚金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最高法院工作部署,十分及时,十分必要,十分重要,必将有力推动长三角地区司法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李占国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 合力打造“一站式”现代化诉讼服务新高地》为题,讲了四点建设“一站式”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
牢牢把握“一体融入”这一价值导向,实现诉讼服务从“好不好”到“优不优”的转变。一体化是更高层次的一站式,加强一站式现代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主动融入党政领导的社会治理一体化大格局,才能展现更大作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从我省一站式建设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从立案庭到诉讼服务中心的转变
法院主导将内部服务资源、外部解纷资源引入汇聚到诉讼服务中心,使立案庭从单纯的登记立案变为集导诉、分流、立案、信访、保全、调解、执行、判后答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窗口,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集成化的司法服务。
2
从诉讼服务中心到诉讼服务入驻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转变
目前,浙江省有90家基层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入驻当地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中心聚合了诉讼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各类解纷资源,成为党政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3
从法院一站式到长三角诉讼服务一体化的转变
当前,长三角地区法院已基本实现无障碍跨域立案,仅浙江就已受理跨省立案申请1632件,立案成功1118件。但这只是诉讼服务一体化的第一步,我们更需要一体化审判、一体化执行,使当事人到长三角的任何一家法院打官司都像进了“一家法院”一样,能够享受到公正权威、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无差别诉讼服务。
第二
牢牢把握“多元解纷”这一基本要求,实现纠纷解决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的转变。积极助推“信访打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的县级矛调中心建设,健全一站式分层递进解纷流程,变“大接访平台”为“矛盾化解平台”,变矛盾“中转站”为问题“终点站”,努力把矛调中心打造成为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平台。
1
做优一窗受理,更好落实调解前置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矛调中心普遍建立无差别窗口,统一受理群众的烦心事,变“群众有事找法院”为“群众有事找中心”。今年1-8月,全省县级矛调中心共接待群众89.9万人次。
2
做强一网调处,更好健全调解机制
以县级矛调中心为牵引,积极推动调解组织建设,大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工作体系和机制。1-8月,全省矛调中心受理矛盾纠纷24.5万件,调解化解24.3万件,化解成功率99.18%。全省法院收案103.67万件,同比下降12.11%,实现诉讼收案量和法院工作量双下降。
3
做实一次办结,更好确保案结事了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指导调解组织将不自动履行的惩罚性条款或担保条款载入调解协议,将调解协议的自动履行情况纳入司法信用评价体系,促使更多调解协议当场履行、自动履行,1-8月,调解协议自动履行率42.73%。推动党委政府把万人成讼率、矛调中心一审民商事诉前化解率、“无讼无访村(社区)”建设等纳入平安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县区、乡镇评先评优挂钩,推动“调解为主”要求落到实处。
第三
牢牢把握“诉讼断后”这一司法规律,实现“法院冲在解纷第一线”到“守护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转变。我省基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入驻矛调中心后,法官不再直接参与纠纷调解,而是专注于调解指导、司法确认、诉调对接、简案速裁等工作。
1
登记立案不打折
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对于矛调中心调解不成的纠纷,凡符合立案条件的,一律当场登记立案。简案由驻中心速裁团队快审快结,难案移交法院本部细查精审。同时严格控制诉前调解时限,超过20日调解不成的,一律登记立案进入诉讼程序,坚决防止强制调解、久调不决,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
2
简案快审提效率
以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为契机,积极完善小额诉讼程序,扩大合意适用范围,做到程序简化、公正不减。今年以来,杭州、宁波试点法院适用小额诉讼程序26106件,适用率17.4%,平均审理天数20.14天;适用简易程序审结96632件,适用率64.4%,平均审理天数44.95天。
3
难案精审显担当
坚持规则引导与纠纷化解相统一,集中精力审理好疑难复杂案件,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终局作用,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加强裁判文书说理、兼顾天理国法人情,努力让每一份裁判文书都成为生动的“法治公开课”,有11件入选最高法院指导性案例,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第四
牢牢把握“智慧赋能”这一基本动力,实现诉讼事项从“线下走”向“掌上办”的转变。建设更高水平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努力构建全流程、全场景、集约化的现代化诉讼服务图景。
1
推广应用“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使纠纷化解“线上调”
平台无缝对接法院办案系统,整合了综治、司法、人社、建设、妇联等部门4.6万余名调解员,为老百姓提供在线咨询、评估、调解、仲裁、诉讼等一条龙服务,实现矛盾纠纷“漏斗式”的分层过滤;网上立案的案件可自动推送到平台,由社会调解力量进行诉前化解,调解成功的可在线申请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自动回传审判系统进行立案,从而形成化解纠纷整体合力。截至目前,平台已流转案件103.6万件,调解成功77.5万件,调解成功率74.8%。
2
完善一站式电子诉讼服务体系,使打官司“一次不用跑”
整合建成“浙江法院网”,形成一站式、多功能、智能化的在线诉讼服务体系。自2019年以来访问量突破461万次,在线立案104万件,约占全省法院全部立案总数的60%。今年疫情期间,浙江法院运用“移动微法院”等平台创造性地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诉讼服务难题,实现立案“不打烊”、服务“不停顿”。全省法院网上立案51.1万件,网上开庭22万次,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指尖诉讼、网上解纷”的便利。
3
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开创人机共融的智审诉服新模式
联合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组建工作专班,成功研发无实体的AI法官助理“小智”,构建以“人机共融、智审速判”为主要特征的凤凰金融智审模式,实现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即诉即办、即审即判。深化杭州互联网法院建设,上线首个区块链智能合约司法应用,实现网络行为“自愿签约—自动履行—履行不能智能立案—智能审判—智能执行”的全流程闭环,推动电商平台纠纷率从5%降到0.01%以下。
对下步工作,李占国有三点建议:
一
建立一体化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加强各地在矛盾纠纷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方面的协作。对于跨省域的纠纷,探索建立矛盾排查通报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探索建立矛盾联合调处机制,集聚各地解纷资源和力量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探索建立司法联合救助机制,集各地之合力解决涉诉群众的实际困难。
二
建立一体化的诉讼服务共享机制
探索建立长三角统一的诉讼服务标准,依托中国移动微法院和最高法院诉讼服务平台,在立案、保全、鉴定、送达、执行等诉讼服务各个阶段,进一步密切协作、统一标准,让人民群众在长三角不分地区、层级都可以享受到优质高效、无差别的诉讼服务。
三
建立一体化的司法诚信机制
目前,浙江法院在强化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的同时,推出诚信诉讼码,建立反向约束机制,起到了加强信用惩戒、扶正祛邪的作用。诚信体系跨越的区域范围越大、适用场景越多,越能激发其生命力。建议长三角地区法院借鉴健康码的做法,建立统一的诚信诉讼码,共同推动长三角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浙江天平 原创发布
长按二维码加入“浙江天平”